产业新闻

News

CCTV播报:干细胞成功根治了2例近十年的糖尿病患者
作者:超级管理员   时间:2020-12-20 15:49:10     来源:本站      浏览395次

有一种疾病刚开始时不易察觉,但是会造成失明、肾衰竭、心脏病、中风、截肢,甚至死亡,它的名字你肯定不陌生——糖尿病。



据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》:正常人空腹血糖 <6.1mmol/L,餐后血糖应<7.8mmol/L,若空腹血糖 ≥ 7.0mmol/L、餐后两小时血糖>11.1mmo/L时,诊断为糖尿病。


糖尿病(diabetesmellitus,DM)是一组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其生物功能障碍引起的,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。


全球约有4.63亿成年人患糖尿病,预计2030年人数将达5.78亿。中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,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95%。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,成年人的患病率约为9.7~11.6%。糖尿病也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病、肿瘤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。



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升高,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,并已取得初步的成效。央视CCTV10曾播出一期节目《再见,糖尿病》,讲述了两例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成功案例。



案例一

干细胞让8年糖尿病患者完全停药,重拾健康


李女士是一名书画爱好者,但是最近几年因为糖尿病,她不得不中断了20多年的书画事业。因为患糖尿病8年,让她的视力、心脏以及手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并发症的影响。别说画画,就日常生活都非常吃力。加上常年吃药治疗,她的胃、肝也有不同程度的伤害。


在住院期间,李女士在医生的介绍下了解到了干细胞移植治疗手术,但是由于对干细胞的不了解,李女士对此很抗拒,也不愿意相信干细胞技术治疗糖尿病会有好的效果。


一次偶然的机会,李先生将自己治病的经历告诉了李女士,这让心存疑虑的李女士开始动摇,加上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让李女士苦不堪言,经过医护对干细胞技术的讲解,抱着侥幸心理,李女士决定接受干细胞移植。


4月8日,李女士走进了干细胞移植手术台。手术进行了半个小时,用李女士的话来说,就像是打了一针,十分轻松。


如今四个月过去了,李女士已经完全停药,再也不用吃药控制血糖了,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,跟正常人一样,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。



案例二

告别胰岛素注射,摆脱折磨他9年的糖尿病


2003年的一天中午,不幸遭遇车祸的李先生被救护车送入医院进行救治,车祸的外伤没有威胁到李先生的生命,但糖尿病却险些让他丢了性命。


原来,李先生患糖尿病已经有9年了,糖尿病的并发症让他饱受折磨,眼睛肿胀的好像随时都可能破裂,腿即使是在夏天也是冰凉的,血压随着血糖的变化忽高忽低,体重从90kg下降到70kg。


本就身心遭受严重伤害的李先生又恰逢遭遇车祸,这让他的血糖急剧升高,当场引发高血糖昏迷,而此时血糖能否保持正常,对于李先生来说事关性命。


危急时刻,医院血液内分泌科迅速给李先生进行胰岛素注射,尽管暂时稳住了血糖,但李先生知道,他的糖尿病依然没有办法医治,为了治疗糖尿病,他已经尝试过多种办法,花费百万,久病成医的他,下定决心要治好糖尿病。


一次偶然的机会,李先生得知医院正在进行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糖尿病的试验,于是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入。没想到这一次尝试却改变了李先生的后半生。


术后不到一个月,李先生就完全停止胰岛素的注射,终于成功摆脱了折磨了他9年的糖尿病。


被治愈后,李先生还充当起了义务宣传员,帮助更多病友摆脱糖尿病困扰,案例一中的李女士就是在他的病友,在他的介绍下接受了干细胞治疗,跟李先生一样,她的人生也就此发生改变。



干细胞的治疗糖尿病效果及机制


具备采集方便、免疫原性低、增殖能力强等优势的间充质干细胞成为治疗糖尿病的种子细胞——科学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、诱导分化、组织修复及血糖调控等能力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极其重要。


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已被证实,是一种简单、安全、有效的治疗方法。对于糖尿病心肌损害、糖尿病足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糖尿病肾病、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症,干细胞同样有治疗效果。



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机制包括:

保护胰岛β细胞:干细胞的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能力,能保护胰岛 β 细胞,减少因自身免疫导致的损伤;

促进β细胞再生:修复与再生功能支持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细胞、促进胰岛的修复、胰岛结构的改善;

改善胰岛素抵抗:作用于肝脏、骨骼肌、脂肪等靶器官,改善胰岛素敏感性,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;

免疫调节,改善组织微环境:干细胞旁分泌效应能改善组织微环境,促进胰岛损伤修复。


随着对干细胞治疗疾病机理的深入研究,干细胞疗法大大提高了糖尿病的治疗预期,具有疗效显著、效果持久和安全性高等特点,可摆脱每日用药、每日多次用药和长期用药给患者带来的不便和痛苦,以及长期用药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。预计在不久的将来,这项科技成果将给更多糖尿病患者康复带来新的希望。